2025年7月22日
第七批新职业
深度研究报告
探索数字经济时代下的职业变革与机遇,分析17个新职业和42个新工种带来的就业市场新格局
17个
新职业
42个
新工种
核心领域
数字经济
健康养老
智能制造
发布背景与意义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25年7月22日发布的消息,
第七批新职业正式发布,其中包括17个新职业和42个新工种。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在职业分类和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旨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
"新职业的发布,不仅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更多元化的就业选择,
也为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新兴的职业和工种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领域,
反映了当前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的主要趋势。通过官方认定和规范,
这些新兴职业将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政策支持,有助于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人才培养
引导教育机构调整专业设置
就业促进
提供多元化就业选择
产业升级
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分类与特点
主要领域分布
数字技术
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密切相关
养老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康养服务需求持续增长
智能制造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催生的新兴技术岗位
核心特点
技术含量高
要求从业者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跨界融合性
出现在传统与新兴产业交叉地带
市场需求旺
人才缺口较大,就业前景广阔
就业灵活
提供多元化就业选择
就业门槛分析
新发布的17个新职业和42个新工种,其就业门槛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既包括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涵盖了对具有特定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人才的需求。
高门槛职业
• 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
• 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
• 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
• 区块链应用操作员
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相关专业背景,扎实的编程能力和算法基础
技能型职业
• 老年人能力评估师
• 在线学习服务师
• 健康照护师
• 智能制造操作员
要求:专业培训认证,相关实践经验,良好的沟通服务意识
人才培养体系
人社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数字人才等专项培训文件,
加强行业紧缺技能人才的培训供给。"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以及上半年评聘的1600余名首席技师、特级技师,都反映了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和需求。
市场需求与趋势预测
需求驱动因素
graph TD
A["新职业需求增长"] --> B["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A --> C["人口老龄化加剧"]
A --> D["绿色低碳转型"]
A --> E["智能制造升级"]
B --> F["大数据/AI/云计算人才"]
C --> G["康养服务人才"]
D --> H["新能源/环保人才"]
E --> I["智能制造人才"]
F --> J["就业机会增加"]
G --> J
H --> J
I --> J
数字经济领域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
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的新职业将持续保持旺盛的市场需求
健康养老领域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
与康养服务、健康管理相关的新职业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热门领域
人工智能
大数据
健康养老
绿色能源
"人社部推动的数字人才、养老服务、家政服务、长期照护等专项培训计划,
从侧面印证了这些领域的人才短缺和市场潜力。"
收入潜力评估
新职业的收入潜力因其技术含量、市场需求、从业经验、地域差异以及所在行业的发展阶段
等多种因素而呈现较大差异。总体而言,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市场紧缺的新职业,其收入水平通常较高。
高潜力领域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领域
15-30K
月薪范围 (起步)
中等潜力领域
智能制造、新能源、健康管理等技术密集型领域
10-20K
月薪范围 (起步)
成长型领域
新兴服务业、在线教育、互联网营销等服务领域
8-15K
月薪范围 (起步)
收入影响因素
正向因素
• 技术含量和专业性强
• 市场供需关系紧张
• 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
• 个人能力和经验丰富
收入结构特点
• 基本工资 + 绩效奖金
• 项目提成 + 股权激励
• 技能认证补贴
• 职业发展通道明确
个人发展空间与晋升路径
技术发展路径
1
初级工程师
掌握基础技能,参与项目开发
2
高级工程师
独立负责模块,技术深度提升
3
技术专家
领域专精,技术影响力扩大
4
技术总监/架构师
技术战略制定,团队管理
跨界发展机会
横向职业转换
技术背景 → 产品经理
技术背景 → 解决方案顾问
服务经验 → 自主创业
"新八级工"制度
人社部推动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为技能人才提供了清晰的晋升通道,上半年已评聘1600余名首席技师、特级技师。
工作环境与压力分析
典型工作地点
高新技术园区
智能制造、AI研发等技术人员主要工作场所
灵活办公空间
互联网营销、在线教育等可选择远程办公
社区服务机构
老年人评估、健康照护等贴近服务对象
工作强度分析
高强度领域
互联网、AI、游戏开发等高新技术行业
特点:项目周期紧、技术更新快、市场竞争激烈
中等强度领域
成熟企业、规范流程的技术岗位
特点:工作节奏相对平稳,压力适中
灵活工作制
远程办公、自由职业等新模式
特点:时间灵活,需较强自律性
"随着弹性工作制、远程办公等新型工作模式的普及,部分新职业的工作时间安排更加灵活,
有助于从业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工作强度和压力。"
工作稳定性与保障
社会保障覆盖情况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5年第二季度的新闻发布会信息,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呈现出稳中有增的态势。
10.71亿
基本养老保险
参保人数
2.45亿
失业保险
参保人数
3亿
工伤保险
参保人数
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针对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不断扩大,
截至2025年6月底,试点省份累计参保人数已达1234万人。
计划从7月1日起新增10个试点省份和多家大型平台企业。
制度改革进展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增强制度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延迟退休改革
稳步推进关键改革措施
新就业形态保障
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覆盖
政策保障措施
中央层面支持
财政部在预算报告中
对2025年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安排显示出整体运行平稳,具备较强的支付能力。
人社部明确表示
将做好养老金的调整工作,确保社保待遇的及时足额发放。
地方层面落实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实施,
旨在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调剂基金余缺,解决地区间基金负担不均衡的问题,
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
共性挑战
人才培养脱节
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标准体系不完善
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权益保障待加强
新就业形态人员保障问题仍需落实
社会认知度低
职业认同感和社会地位有待提高
政策建议
完善标准体系
加快制定新职业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深化产教融合
推广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模式
加强权益保障
研究制定适应性的劳动保障政策
构建学习体系
支持从业者技能提升和终身学习
综合解决方案
为促进新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和劳动者自身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政策支持、鼓励创新创业,共同营造一个充满活力、
机会均等、保障有力的就业环境。
重点在于构建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机制,
同时提升新职业的社会认知度和职业认同感。
结论与展望
机遇总结
多元就业选择
不再局限于传统行业和岗位,为劳动者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高收入潜力
技术密集型和创新驱动型领域的收入水平具有较强竞争力
广阔发展空间
通过掌握新技能、抓住新机遇实现职业生涯的跃升
未来展望
技术驱动增长
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相关的职业需求将持续旺盛
服务升级扩容
健康管理、养老服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将催生更多新岗位
就业形态创新
灵活就业、远程办公、平台经济等新就业形态将进一步发展
核心要求
终身学习和技能提升将成为常态,创新能力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将更加重要
迎接新职业时代
第七批新职业和新工种的发布,为中国的就业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广大劳动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这些新职业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健康养老、绿色低碳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领域,
不仅反映了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也为个人职业发展开辟了新的赛道。
17个新职业
42个新工种
未来已来
数据来源
[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布会
[2] 数字人才专项培训文件
[3] 社保参保人数数据
[4]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5] 全国统筹实施方案
[6] 财政部预算报告
本报告基于公开数据和政策文件编制,旨在为新职业发展提供参考
报告编制时间:202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