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民俗赋予它不同模样:广式云吞搭配竹升面,鲜爽利落;
苏式绉纱馄饨皮薄如纸,汤汁清甜;川渝抄手裹满红油,热辣酣畅……
从宫廷到街巷,馄饨始终以温暖姿态抚慰人心。
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亦是文化的传承者,
用软糯的皮、鲜香的馅,将岁月的故事娓娓道来,在唇齿间延续着千年的温柔。
那,您知道中国最好吃的馄饨有哪些吗?
经过评选,这10种上榜,有你家乡吗?
四川红油抄手
传说早年成都街巷里,挑担子的赵大妈用花椒辣椒熬出第一勺红油,
淋在手工擀的薄皮抄手上,那股麻辣鲜香直接把庙会香了个跟头。
如今这碗抄手早成了四川人的“早C晚A”——薄得透光的皮子裹着弹嫩肉馅,
往红油汤里一滚,辣椒面和二荆条的焦香直往鼻子里钻,
咬一口汤汁混着红油在嘴里炸开,辣得人脑壳冒汗还忍不住嗦筷子尖尖。
要问这红油抄手咋恁巴适?
秘诀全在汤底和抄手褶子。
红油得用菜籽油慢慢焙干辣椒,火大一丁点儿都得焦糊;
抄手皮要擀到能透字儿,包的时候两角一沾水,捏出个元宝形状才得行。
现在成都街头随便钻进家馆子,
老板儿吆喝声都带着海椒味:“妹儿,红油微辣还是加麻?”
外地人初尝可能被辣得跳脚,但只要嗦完一碗,
保准下次来四川先喊“老板儿,来碗红油抄手,多海椒!”
广州鲜虾云吞
这道让老广嗦到上头的金牌面点,藏着百年烟火气。
话说清末民初,西关街头飘出股子鲜灵劲儿,
湖南人开的「三楚面馆」把云吞面带进广州,起初皮厚馅糙,后来师傅们灵机一动,
用鸡蛋液和面擀出薄如蝉翼的皮,塞进现剥的虾仁、
七分瘦三分肥的肉馅,再撒把韭黄,嚯!
这金鱼尾似的云吞往滚汤里一钻,皮儿透亮得能瞧见粉嫩虾肉,
咬开瞬间虾汁混着肉香在嘴里炸开,鲜到人直嘬牙花子。
老广管这口叫「云吞面」,街边档口敲着竹板喊「独得独得」,
正宗做法讲究「三讲」:
一讲汤,大地鱼和猪骨熬足六小时,琥珀色汤底撒把韭黄碎,鲜得能吞舌头;
二讲皮,竹升面得用大茅竹压够九道,弹到能在碗里跳舞;
三讲馅,虾要活蹦乱跳现剥,马蹄碎混着肉馅打足胶,咬开「咯吱」脆。
现在茶楼里蟹籽云吞、瑶柱云吞翻出新花样,
但老茶客认准的还是那口「虾大过云吞皮」的实在,连汤带水嗦完,抹抹嘴叹句「正啊!」,这才叫满足。
上海荠菜鲜肉馄饨
上海人讲“鲜得来眉毛落特勒”,说的就是这碗荠菜鲜肉大馄饨。
老早辰光,每到开春,弄堂口阿婆就支起煤球炉煮馄饨,荠菜是田埂上现挖的,
猪肉要选夹心肉,肥瘦三七开,剁成米粒大小,跟荠菜末拌一道,那股子清香直往人鼻头里钻。
馄饨皮子是碱水皮,薄得能透光,包成“护士帽”样子,笃悠悠下锅。
汤底有讲究,老派人家用鸡汤吊鲜,再撒把紫菜虾皮,讲究的还要舀勺猪油。
咬开皮子,荠菜脆生生,肉馅爆汁水,配着弹牙的馄饨皮,嗲得来!
侬要自家做,记住荠菜先焯水去涩气,肉馅要搅上劲,加勺水淀粉锁住汁水。
煮馄饨时水开加冷水,重复两次,皮子才不糊。
冷馄饨吃法也灵光,蒸熟了拌麻酱,撒点“鲜辣粉”,夏天吃老适意。
这口味道,就是上海宁讲的“米道老灵光咯”!
苏州泡泡馄饨
苏州人管吃馄饨叫"裹馄饨",老法头里用竹片片一刮一捏,眨眼工夫就裹好一碗。
要说最嗲的还得数泡泡馄饨,这小东西起源于七十年代昆山正仪,
有个叫红霞的小姑娘拿折纸手法包馄饨,煮出来竟像一窝泡泡浮在汤面上,灵得来!
泡泡馄饨的皮子薄得能透光,全靠啤酒瓶反复擀压,
包法更要紧——四角悬空捏拢,中间留出空腔,扔进滚水锅里立马鼓成小灯笼。
老师傅讲:"听到潮水响就拿网来张",火候差半分都"寤"掉。
汤底是猪油葱花骨头汤,半勺下去缠缠绵绵裹住舌尖,
刘嘉玲回苏州都要专程去吴趋坊吃一碗。
本地人吃泡泡馄饨有暗号:"阿要辣油啊?"
其实正宗吃法是配汤团,鲜肉馅的汤圆咬开一包汤,跟馄饨的清鲜搭得正好。
淮扬虾籽馄饨
是扬州人的“魂牵梦绕”。
这馄饨皮薄得能透光,肉馅里裹着金黄虾籽,咬一口鲜得直冲天灵盖!
汤底是灵魂——用鳝鱼骨、虾籽酱油熬出红亮亮的汤,撒把胡椒面,
再舀勺猪油渣,那滋味“乖乖隆地咚”(扬州话,表惊叹),喝得人鼻尖冒汗还舍不得放碗。
老字号一碗才八块钱,早上端着搪瓷缸子排队的全是老扬州,
他们说“这口鲜是打小就刻在骨头里的”。想自己复刻?
记着调馅要顺时针搅上劲,包的时候皮边蘸水捏个“小金鱼尾巴”,
煮时汤里丢两片姜去腥,最后淋勺辣油,
保管你吃得“舌头上开牡丹”(扬州话,形容美味至极)。
沙县扁肉
福建人管它叫“扁食”,这小东西可是从唐朝就开溜的美食老炮儿!
传说宋朝李纲被贬到沙县时,嗦着扁肉写诗夸它“浑沌乾坤一包中”,
活脱脱把馄饨吹成哲学命题。
这皮薄得能透光,一斤面能擀出四五百张,全靠师傅手腕子抖机灵。
肉馅更讲究,专挑猪后腿精肉,抡圆木槌哐哐砸上千下,砸得跟果冻似的Q弹,
现在沙县小吃店满大街都是,八块钱一碗的经典款,加虾仁的顶天十五,
配碗拌面就是打工人“黄金套餐”。
老沙县人认准宝珠扁肉,凌晨四点现打馅,那叫一个“鲜掉眉毛”,
游子回乡必嗦这一口,用咱当地话说——“没有这碗扁食,魂儿都勾不回来”!
浙江玉环鱼皮馄饨
传说当年倭寇来犯,沿海百姓用木棍敲击传讯,
后来渔民们灵机一动,把捶打鱼肉的“梆梆”声变成了厨房BGM,
精选海鳗或马鲛鱼,剔骨取肉混着番薯粉,木槌千锤百炼敲成薄如蝉翼的“鱼皮”,
再裹上土猪肉馅捏成元宝状。
手工敲的鱼皮透光能看见指纹,
鲜得人眉毛直跳,玉环话叫“透骨新鲜”!
别看它长得像普通馄饨,实则是海陆双鲜的暴击组合。
鱼肉皮带着大海的咸鲜,土猪肉馅混着芹菜梗清甜,
汤头撒把虾皮紫菜,热乎乎一碗下肚,从舌尖暖到胃底,老渔民夸它“落胃”。
现在市场价百来块能吃到撑,但想尝正宗手打味还得找老师傅,
毕竟机器压的皮子,可敲不出那份带着海风的韧劲。
新疆曲曲
维吾尔族传统面食里的“扛把子”,当地人喊它“曲曲尔”,形似馄饨却藏着西域风情。
这小吃用高筋面粉擀出透光的薄皮,
裹上羊腿肉、皮牙子(洋葱)和孜然调的馅,手指一捏成元宝状,扔进羊骨汤里滚熟。
汤清得能照见人,撒把香菜末,热乎乎一碗下肚,面皮筋道、肉馅爆汁,
酸汤版本还带点番茄的俏皮,夏天吃开胃得很!
在喀什老城,维吾尔族阿妈用木模子压面皮,这手艺传了几辈人,冬至家家煮曲曲,图个团圆吉利。
这小吃在新疆地界上“亚克西”到啥程度?
街头巷尾的烤包子摊旁,准保蹲着卖曲曲的搪瓷锅。
乌鲁木齐夜市一碗酸汤曲曲配鹰嘴豆,15块钱管饱,游客嗦得直舔嘴唇。
更绝的是,曲曲和抓饭、烤包子并称“新疆主食三杰”。
维吾尔族有句老话:“曲曲包的是羊肉,裹的是人情”,邻里间送碗热曲曲,比啥客气话都暖心。
温州五彩馄饨
是道“色香味意形”俱全的非遗美食,老底子用紫甘蓝、胡萝卜、菠菜榨汁和面,
搓出五色面团像调色盘似的,
再用“杠压法”擀出透光的薄皮子——温州话叫“映灯光”,皮薄到能透出馅儿的花边。
馅料讲究,冷鲜瘦肉得拿刀背捶足半小时,
配上浸酒虾米和紫菜,汤头清得照见人影,撒把葱花喷香。
这馄饨在温州街巷梆梆响的竹梆声里卖了上百年,
二十块一碗端上桌,先拍照发朋友圈,再嗦口汤——嚯,鲜得眉毛掉下来!
皮子滑溜得像泥鳅,肉馅弹牙带汁,配的蛋丝金灿灿,榨菜丁脆生生,温州人管这叫“透鲜落胃”。
北京馄饨侯
这老字号打1946年侯庭杰先生支起馄饨摊儿那会儿就透着讲究,
皮儿薄得能透字儿,前臀尖肉馅七分瘦三分肥,拿骨头汤一滚,撒上虾皮紫菜,嚯!那叫一个“盖了帽了”!
领导人当年拿它招待过印度贵宾,您说排面儿大不大?
现如今馄饨侯早不是当年东安门大街的独一份儿,可老汤底熬足六小时的规矩愣是没变。
鲜肉馄饨13块钱一碗,皮儿裹着瓷实的肉丸子,咬一口直爆汁。
要我说啊,得配上刚出锅的芝麻烧饼,酥得掉渣,再嘬口豆汁儿,
哎您猜怎么着?地道!
就是饭点儿得赶早,要不您得跟胡同口排大队的街坊们较劲去。
老北京人管这口儿叫“念想儿”,甭管搬多远,隔三差五总得来碗热的。
您瞧那汤里浮着的冬菜丝儿,可是从河北清县淘换来的宝贝。
要说这馄饨侯真应了句老话——酒香不怕巷子深,甭管开多少分店,那口儿老汤味儿,真叫一个“门儿清”!
瞅见没?从成都红油窜到舌尖的“巴适”,到苏州泡泡馄饨在汤里打滚的“灵啊”,
再到玉环鱼皮馄饨鲜掉眉毛的“透骨落胃”……
哪一碗不是阿婆皱纹里的故事,游子舌尖上的乡愁?
管它叫抄手、云吞还是曲曲儿,热汤下肚那刻,
紫菜虾皮在碗里飘着,葱花猪油香往鼻尖钻——
人呐,走到天边儿,胃里总留着老家灶台的热乎气。
您心头那碗最暖胃的,叫啥名儿?
赶明儿也端出来,咱就着醋碟辣子,唠二两人间烟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