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石綠是带有金属光澤的綠色晶體,可用作治理魚類或魚卵的寄生蟲、真菌或細菌感染,如魚場的魚卵容易感染的真菌Saprolegnia(英语:Saprolegnia)。孔雀石綠也常用作處理受寄生蟲影響的淡水水產。但對於脂鯉和鯰魚等海產,孔雀石綠有高度毒性、高殘留等副作用。
加拿大在1992年發現人類若進食含孔雀石綠的魚類,會對健康構成重大影響,主要是孔雀石綠中的三苯甲烷基团可引致肝癌。因此,孔雀石綠被列為第二類危險物品,很多國家已經禁用。不過,基於孔雀石綠低廉的生產成本及容易使用,不少監管較弱的國家依然在使用中,有漁民在防治魚類感染真菌時使用,也有運輸商用作消毒,以延長魚類在長途販運中的存活時間。
雖然2002年5月中國農業部已將孔雀石綠列入《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化合物清單》,但於2005年8月,福建、江西及安徽等地出口的鰻魚產品,仍被驗出含有孔雀石綠,中國國家質檢總局首次下令全面回收,數日後香港發現多種淡水魚含有孔雀石綠,中國大陸因此禁止所有淡水魚出口到香港。[1][2][3][4][5][6][7][8] 同年9月1日香港於來自台灣的青斑海魚樣本中驗出孔雀石綠,中華民國漁業署表示會作出針對性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