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该怎么做才能提高科研效率?

博士生该怎么做才能提高科研效率?

这是一名普通博士生的日程:

这只是大多数情况,偶尔有实验或者写课题写论文要通宵,周末加班是常态…… 实验室时间超过12个小时,但是回过头来,却发现自己好像也没有做多少事情,这是为什么?

笔者想说,大家之所以感觉搞科研困难重重,投入的时间、精力和回报不成正比,其本质原因是没有真正地搞清楚做科研的内在规律,不懂得如何提升科研效率,从而一直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误以为“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Nature期刊的Career Column发表过一篇关于如何高效做科研的论文。总结起来大致为:

懂得设定小目标

和自己比

给自己放松的时间

笔者最近也有类似的感悟,除了以上三点,还想补充几点:

善用各种工具能够极大地提升科研效率

科研记录力求真实、详尽

数据备份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感悟一一分析。

懂得设定小目标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设定小目标,可以把时间切分为更细的粒度进行安排,从而保证每段时间分片有充足的精力。

更通俗地来讲,我们可以每天早晨花几分钟的时间,将一天的安排做个计划,把每一个“行程”列成一个个的小项目。当然也可以每晚睡前,在脑海中想一想,第二天需要做的事情。总之原则就是:切忌贪心,我们的大脑更擅长完成一个个简单的小任务。

安排好“行程”,我们就想办法完成它,一定要集中精力,不要三心两意,把手机设为静音或者直接扔在一边。

和自己比

搞科研除了具有艰苦性、紧迫性的特点,还有一点就是具有竞争性。

我们总是习惯于和周围的同学相比较,比较课程成绩,比较论文发表的数量,比较所用的科研设施条件,比较所掌握的科研资源……我们时时刻刻都习惯于比较,以至于,我们浪费了很多本可以放松心情的机会,而使自己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

因此,我们需要解脱出来,关注当下的自己。和发文章多的同学比,容易丧失自信心;和混日子的同学比,容易不求上进。不如学会和过去的自己比较就好,力求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进步。

给自己放松的时间

笔者认为,其实第二点和第三点是相关联的。基于希望我们正确看待科研的“竞争性”,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减轻学业上的压力。

但是对于这一点,很多人持相反的观点,有人说:博士可以有生活,但是有生活就念不好博士。要提高科研水平,肯定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实验、思考上。

对于以上不同的观点,笔者所持的观点比较中立,每个人的抗压能力、健康状况都不尽相同,只要在工作时间,保持自律和执行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就好。

善用各种工具能够

极大地提升科研效率

在生活中,善用各种工具能够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效率,在科研工作中亦是如此。

下面笔者总结了一些实用的科研工具,如果大家有不错的工具推荐,可以文末留言分享。

文献调研软件

投必得学术之前介绍的文献下载网站或插件主要有Sci-hub、GeenMedical和文献小镇等已经很全面了。

文献管理软件

笔记工具

思维导图软件

科研记录力求真实、详尽

相信大家都能做到准备一本专门的实验记录本,重点一定要记住这三点:

记录详尽,能写多细写多细,细到别人照着你的记录本可以完全复现整个实验流程和结果出来。

做科研记录,我们要尽量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不要拖到一周或者一个月后再做记录。如果有特殊情况,也要在第二天及时完成实验记录。

实验失败了也要记录。

数据备份

数据这个东西,对于科研狗来说,无异于身家性命。硬盘掉地上了、u盘丢了、实验室出故障了……都可能导致数据的丢失。所以重要的数据一定要多备份几份,实验的原始数据一定要做备份,电子版原始记录,图片也要做备份。

结语

荀子在《劝学篇》中道,“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提升科研效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以上几点心得体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重要的是,要真正理解做科研背后的逻辑和思维方式,真正做到无招胜有招,成为科研界的“时间管理大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