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单顽疾迎来“猛药”:电商平台与司法合力肃清“黑灰产”链条
从司法新规到平台整治,电商合规化进入新阶段
“内卷”的电商环境下,刷单、刷评、刷流量的行为曾是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但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规及各大平台强化治理,这一灰色操作正面临全面遏制。
法律宣告刷单合同无效,权利义务不受保障
3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明确指出电子商务经营者以虚构交易、虚构点击量、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所签订的合同应认定为无效。这意味着,委托刷单和实际刷单者之间的权益无法再通过民事诉讼获得法律保障。
换句话说,买家再向卖家付费刷单后,卖家可轻松“白拿钱”,而不履行任何义务。这将从根本上瓦解刷单市场的基础逻辑,逼迫电商企业真正靠产品和服务竞争。
此外,《规定》还明确了促销活动中提供的奖品、赠品或换购商品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电商经营者需承担赔偿责任,不能以“免费提供”为由规避义务。
淘宝率先响应,违规代理服务列入严惩范围
3月3日,淘宝更新《淘宝直播机构管理规范》,新增关于违规代办业务的条款,明确禁止代账号解封、限售类目开店、口碑分代刷、代刷单等行为。涉及相关行为的商家将面临全额扣除保证金、永久禁止入驻等严厉处罚。
此次调整将于3月11日正式生效,标志着平台治理已从打击结果扩展至遏制源头。
全网同步整治,“黑灰产”生态遭系统性打压
此前的“清朗行动”已令各大平台清除数万违规商家。抖音、小红书、快手、大众点评等均加大了对违规营销账号、刷好评用户的清理力度,并协同执法部门打击多个非法刷单团伙。
淘宝APP上搜索“刷单”已直接跳转至阿里“绿网计划”,展示相关法律法规及风险提示。这也意味着监管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介入市场秩序重构。
电商迈入“硬实力”比拼时代,转型势在必行
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网络消费成为主流模式,而《规定》的出台则是填补制度空白的重要一步。虽然短期内部分商家会面临阵痛,但从长远来看,良性竞争环境终将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电商人必须加快战略思维转变,提升运营能力与品牌力,才能在“无作弊”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